导读股票怎么买杠杆
整体来看,中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筛选而非培养人才,这导致教育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。在现有的教育体制框架下,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、吸引更好生源、获得更多财务支持,只能鼓励学生在分数上进行竞争,追求更高的名校录取率,很难去思考教育的长远目标,培养未来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,这就是当前教育面临的困境。
文章字数2418字
阅读约需6分钟
和一个朋友交流,他夫妻二人都是复旦大学博士,儿子在上海最好的高中(“四大”之一)读书,今年参加高考。我和他交流了中国目前的高考情况后,我对当下高考竞争的残酷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。一直以来,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观点,认为在全国范围内,上海的高考环境相对宽松,仿佛只要身处上海,就有很大机会进入一所不错的学校。然而,现实远没有这般乐观。
的确,在上海,考上大学要比其他省市容易一些,但如果目标是 985、211 这类名校,面临的挑战就不容小觑了。据朋友所说,上海 80% - 90% 的 985 高校录取名额,集中在上海的 12 所学校及其分校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“四校八大”。“四校” 即复旦附中、交大附中、上海中学和华师大二附中;“八大” 则包含七宝中学、建平中学等学校。上海高中招生存在 “掐尖” 现象,若想冲击 985 名校,进入 “四校八大” 几乎是必经之路。一旦与 “四校八大” 失之交臂,考上 985 名校的概率就会呈断崖式下跌。
而要踏入 “四校八大” 的大门,中考分数通常需要达到 690 - 710 分左右(满分 750 分),这意味着理科成绩基本要接近满分,语文可能会扣掉少许分数。中考的大部分题目难度不算高,85% 以上的题目属于基准题,要求学生基本全对,只有少量进阶题有一定难度,用于区分分数。对于学生来说,想取得好成绩主要有两个方法:一是大量刷题,保证基础分不失;二是学习更高阶的知识,比如有的学生初中就学习微积分,用它来解初中的难题能大大节省时间,用初中学的知识可能要花费20分钟才能解答的题目,用微积分 5 分钟就能搞定。通过中考筛选出的学生,往往智商较高且自律性强。所谓智商高,就是能够超前学习知识内容;所谓自律,就是能学习到凌晨。这种学习强度对不少人来说是巨大的挑战,很多中学生甚至因此有各种心理问题。
朋友的孩子今年参加高考春考。据他介绍,今年的英语难度较大,满分150分的情况下,全市平均分不到90分。他孩子考了125分,远超平均分。若是在一般的区重点学校,这个成绩大概率能稳坐班级第一,甚至在年级中也名列前茅,但在他所在的“四大”学校之一,这个分数却沦为班上倒数,因为班级平均分高达135分。朋友不禁感慨,孩子在上海顶尖高中读书,学习十分用功,想考上名校都没有十足的把握,这便是当下高考之竞争残酷的真实写照。
中考、高考的高分与学生的创新能力、情商、领导力等方面几乎没有关联。很多在中考、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,进入大学后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,因为他们以往擅长的学习方法在大学不太适用。进入社会后,问题更加凸显,他们缺乏情商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训练,尽管这些学生智商高,可能较快适应社会,但即使是名校学生,在职场的表现也并非都如预期的那么好。就个体而言,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弥补学生时代缺失的能力,比如职业意识、创新能力和领导力等,而这些恰恰是学校教育中所欠缺的。
从整体情况来看,教育的主要目的似乎是筛选而非真正的教育,这导致教育与现实需求脱节。在现有的教育体制框架下,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、吸引更好的生源、获得更多财务支持,只能鼓励学生在分数上进行竞争,追求更高的名校录取率。当学校面临生存问题时,很难去思考教育的长远目标,比如培养未来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。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,改变现有模式意味着与整个教育系统脱节,会影响自身的升迁和声誉,所以他们也很难做出妥协。这就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悖论,深陷竞争机制的束缚,即使意识到问题所在,也无力改变。
我向朋友询问,如此拼命学习,孩子中学成绩与大学表现、未来职业表现之间的关联度究竟如何。朋友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存在偏差,他表示中国高考的本质在于筛选高智商或高自律的人才,考试的核心目的是筛选,而非培养技能。进入大学后,学生才会逐渐拥有更开阔的思维方式。因此,中学阶段的考试成绩与大学表现、未来职业表现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。但他也着重强调,若没能考上好学校,很可能就失去了未来发展的入场券。在中国,教育资源相对稀缺,名校与非名校学生所能获取的教育资源、接触到的同学背景有着天壤之别。为了获取优质教育资源,就必须在现有教育体系中脱颖而出,这无疑是一场激烈的 “内卷” 之战。
如今,体制外教育也未能幸免,同样陷入内卷困境,被称之为“洋高考”。许多海外人士为了让孩子学习压力小一些,选择送孩子就读国际学校,但进入最好的国际学校并不容易,比如上海最好的国际学校之一平和双语学校的录取率低于10%。而且现在都国际学校也很卷,面对不多的录取名额,各大学校也是想尽各种办法去竞争,学生学得也很辛苦,录取国外名校的概率并不比国内高考高。花了几百万学费后,这些学生毕业后还可能面临就业难题,教育内卷的残酷程度可见一斑。
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,学生的这种过度的 “卷” 与个人综合能力培养、职场表现关联并不大。我一直秉持以终为始的教育理念,即不过分聚焦学校成绩,而是着重培养孩子现有的能力。然而,在现实中践行这一理念,需要强大的心理定力。因为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,无论个人是否认同,都会不可避免地被他人比较和挑选,这并非个人意志所能左右。
总而言之,不管内心是否愿意,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股票怎么买杠杆,都必须参与这场 “教育游戏”,才能获得未来发展的入场券。只有先拿到这张入场券,才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。这是一种权衡与妥协,在当下的教育机制中,纯粹按照理想方式培养孩子并不现实,必须做出相应调整。对于学生、家长、老师以及学校管理者而言,这都是一个艰难且痛苦的选择。但在目前的大环境下,如果完全不参与这场 “游戏”,想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十分困难。所以,孩子从小就应该明白,努力和自律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。或许等进入好大学之后,再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,才是更为合适的选择。而当下,遵守相关 “游戏规则”,取得不错的分数,才是在这场教育竞争中继续前行的 “敲门砖”。